文学阐释的书写有效性——以当代新诗批评及沈奇的诗学观为例Validity in Writing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:Taking Contemporary New Poetry Criticism and Shen Qi's Poetics as Examples
余文翰;
摘要(Abstract):
以往在讨论文学阐释时,鲜少有人关心文学批评的书写问题。书写并非阐释的次要环节,它不仅是检视批评方法的一种工具,且直接涉及文学阐释作为"不可说之说"的内在矛盾。现今在当代新诗研究领域,部分学者开始由批评的书写本身切入方法论的反思,其中以沈奇为代表,一面在书写层面批判新诗批评的失效状况,一面从文章学、汉语气质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,并把批评的书写有效性纳入阐释有效性之中。如何通过书写深入复杂的文学作品、并在将艺术体验转化为认知时避免文学沦为理论的知识图景,如何把握文学阐释的内在矛盾并进一步丰富阐释本身的语言和文体,都是书写有效性关注的核心问题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文学阐释;新诗批评;沈奇;书写有效性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作者(Author): 余文翰;
Email:
DOI: 10.19867/j.cnki.writing.2020.05.007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(1)M.H.Abrams.“What’s the Use of Theorizing about the Arts”.Doing Things with Texts.Ed.Michael Fischer,New York:W.W.Norton Company,1989,p.48.
- (1)Terry Eagleton.After Theory.New York:Basic Books,2003,pp.15-16.
- (2)丁帆:《寻觅知识分子的良知》,新北:新地文化艺术2014年版,第374页。
- (3)张江:《强制阐释论》,《文学评论》2014年第6期。
- (4)张江:《公共阐释论纲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7年第6期。
- (5)朱自清:《新诗杂话》,上海:作家书屋1947年版,第5页。
- (1)郑慧如:《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中的框架论述》,《江汉学术》2018年第5期。
- (2)邹建军:《论以作品为中心评价文学现象的必要性》,《写作》2019年第1期。
- (3)陈超:《近年诗歌批评的处境与可能前景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2年第12期。
- (4)罗小凤:《“以心会心”式诗歌批评的重建》,《北方论丛》2018年第6期。
- (5)吴投文:《新世纪新诗理论批评的症候分析》,《新文学评论》2013年第1期。
- (6)洪子诚:《学习对诗说话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,第1页。
- (7)耿占春:《当代诗歌批评:一种别样的写作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3年第4期。
- (8)刘波:《分裂的批评与写作的难题》,《文艺报》2016年11月25日第8版。
- (9)陈爱中:《论新世纪以来新诗批评的有效性》,《长江文艺评论》2017年第4期。
- (1)E.D.Hirsch.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.New Haven and London:Yale University Press,1967,pp.197-198.
- (2)沈奇:《清流一溪自在诗》,《沈奇诗学论集》第3卷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350页。
- (3)沈奇:《批评:自足的写作---有感当前文艺批评》,《美术观察》2003年第8期。
- (4)(6)沈奇:《当代新诗的批评有效性与文体自觉》,《文艺争鸣》2017年第11期。
- (5)胡亮:《在场的游离与专注---沈奇访谈录》,《中国诗歌研究动态》2010年第7辑。
- (1)沈奇:《现代汉诗杂记》,《沈奇诗学论集》卷1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65页。
- (2)沈奇:《关于“字思维”与现代汉诗的几点断想》,《沈奇诗学论集》卷1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57页。
- (3)沈奇:《诗意·自若·原粹---关于“上游美学”的几点思考》,《南方文坛》2014年第6期。
- (4)沈奇:《真实与自由:诗性跨文体写作的“现代启示录”》,《文学与文化》2011年第1期。
- (5)沈奇:《当代新诗的批评有效性与文体自觉》,《文艺争鸣》2017年第11期。
- (6)(7)沈奇:《汉语之批评与批评之文章---评胡亮文论集〈阐释之雪〉兼谈批评文体问题》,《文艺争鸣》2016年第4期。
- (1)洪汉鼎:《当代哲学诠释学导论》,台北: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,第222页。
- (2)[德]伽达默尔等:《诠释学经典文选》下,台北: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,第234页。
- (3)[美]乔纳森·卡勒:《理论中的文学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,第202页。
- (4)(5)张隆溪:《一毂集》,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,第62、67页。
- (6)孙绍振:《从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化开始》,《诗刊》1985年第12期。
- (7)吴思敬:《诗歌评论的写作》,刘锡庆等:《文学评论的写作》,天津: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,第43-65页。
- (1)废名、朱英诞:《新诗讲稿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,第8-14页。
- (2)柯可(金克木):《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》,《新诗》1937年第4期。
- (3)张隆溪:《道与逻各斯》,南京: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,第22页。
- (4)简政珍、沈奇:《诗心·诗学·诗话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01年第2期。
- (5)(6)沈奇:《当代新诗的批评有效性与文体自觉》,《文艺争鸣》2017年第11期。
- (7)袁可嘉:《论新诗现代化》,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,第83页。
- (1)沈奇:《赤子情怀与裸体的太阳》,《诗探索》2009年第1辑。
- (2)沈奇:《重读洛夫》,《淮南师范学院学报》2002年第1期。
- (3)沈奇:《痖弦诗歌艺术论》,《华文文学》2011年第3期。
- (4)沈奇:《“太阳拎着一袋自己的阳光”》,《当代作家评论》2007年第4期。
- (5)钱钟书:《管锥篇》,北京:中华书局1986年版,第656页。
- (1)卡勒在《批评的写作》一文主要反思批评所运用的阐释方法;反而在《坏的写作与好的哲学》以哲学分析为例,提出对问题进行阐释、分析的“答案”就在“它自身的写作之中”,以及有技巧的写作是“对他人有吸引力的写作,这种写作不是为了劝说他人,而是为了寻求回音并最终获得承认。”见[美]乔纳森·卡勒《理论中的文学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,第188-190页。
- (2)夏济安:《永久的怀念》,台北:夏济安先生纪念集编印委员会1967年版,第267页。
- (3) Umberto Eco.“Overinterpreting Texts”,Ed.Stefan Collini.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.New York: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1992,p.49.